馬賽麪包(Panino marsigliese)——在坎帕尼亞大區簡稱為“Marsigliese”——是那不勒斯和薩勒諾省的標誌性發酵麪包。它的外觀使其成為切片面包和填餡麪包的熱門選擇,而酥脆的外皮和柔軟的內部的組合,又使其成為醃製肉類、乳酪或蔬菜的完美基底。今天,我們將帶您踏上馬賽麪包的歷史之旅,探索港口、風味和知識,這都源於那不勒斯和馬賽兩個地中海港口之間的交流。
馬賽麪包(Panino marsigliese)
名稱的由來
馬賽麪包的靈感源自法國普羅旺斯的芬杜麪包(pain fendu)。芬杜麪包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雙葉形狀而聞名,其形狀是透過在烘烤前將麪糰壓在中間而形成的。在當地,這種麪包傳統上與著名的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搭配食用,通常以烤麪包片的形式出現,並淋上蒜泥蛋黃醬。坎帕尼亞版本沿用了這種獨特的形狀,並調整了其外觀,部分製作工藝也隨之改變。
法國普羅旺斯的芬杜麪包
幾個世紀以來,由於持續的海上貿易,尤其是在中世紀安茹王朝時期以及後來漫長的波旁王朝時期,那不勒斯和馬賽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雖然沒有關於這種麪包傳入坎帕尼亞的確切歷史文獻,但這種麪包因其形狀與普羅旺斯特產相呼應,在日常用語中被稱為“馬賽曲”。它的名字已成為一種文化遺產,象徵着汙染與當地特色之間的對話。
從法國船隻到那不勒斯的小巷
在坎帕尼亞,得益於數百年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馬賽麪包傳到了那不勒斯和薩勒諾——兩個重要的地中海港口。在那不勒斯,馬賽麪包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以夾心麪包為主的美食傳統。得益於充滿活力的街頭美食文化以及人們在工作休息或社交聚會時根深蒂固的食用習慣,馬賽三面包在那不勒斯尤其盛行。自2016年以來,馬賽麪包已被列入坎帕尼亞傳統農產品(PAT)名錄,這進一步證實了它與當地傳統的緊密聯絡,也認可了其歷史和手工特色。
馬賽三明治的特色
它的形狀使其極具辨識度:乍一看,它是由兩片小麪包沿邊緣連線而成。外皮金黃酥脆,內部則色澤淺淡,柔軟溼潤,麪包屑蓬鬆飽滿。每卷重量在250至300克之間,是夾餡享用的理想尺寸,無論是整塊享用還是掰成兩半享用。這種結構使其能夠完美地容納餡料而不會散開,並確保酥脆與柔軟之間的良好平衡。
馬賽三明治配薩拉米醃肉腸
區分手工製品和目前市面上的工業製品對享用這種美食非常有幫助。手工製品以其酥脆的外皮、飽滿的麪包屑和正宗的風味而聞名。工業製品在確保更長保質期的同時,往往會爲了滿足大眾零售的需求而犧牲口感和風味。
從午餐到招牌三明治
除了歷史價值之外,馬賽麪包還因其百搭性而備受推崇:它可以整份食用,也可以切成兩半,餡料也從簡單到精緻。它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常見:在當地集市、趕集日、城市野餐,以及建築工地或辦公室的午休時間,人們都能享用它。它的實用性,加上其易於新增配料且結構清晰的特性,使其成為日常快捷飲食的理想選擇,同時又保留了其與簡單、共享的飲食習慣的聯絡。沙拉、香腸西蘭花蘿蔔、金槍魚洋蔥番茄,或是普羅沃拉乳酪西葫蘆沙拉:馬賽麪包都可以搭配,且與餡料形成完美平衡。
馬賽麪包配Mortadella香腸
近年來,馬賽麪包也被運用到更多富有創意的領域。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都市早午餐和小酒館中,各種版本展現了它的雙重造型和百搭性:煙燻三文魚配牛油果、布拉塔乳酪配油封櫻桃番茄,以及對招牌街頭小吃的重新詮釋。這些重新詮釋在社交媒體上也廣受歡迎,既保持了它的辨識度,又拓展了它的吸引力,使其成為適合任何場合的招牌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