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练到平台期就说:“最近怎么练都没感觉了。”
有这个结论,大概率是你把“进步”理解得太狭隘了。
渐进超负荷,不止是加重量。
老生常谈的 “加重量”,你真的理解了吗?
我们都知道,训练想有效果就得 “渐进超负荷”。
最基础的方法:比如你平时卧推 60 公斤做 5 组 × 10 次,感觉不累了,那就加到 62.5 公斤,再做 5×10。
这没毛病,也很有效。但这只是众多进阶路径中的一条。
现实问题是:
有些器械不能精准加重量(比如哑铃一下跳到 5kg);
有些人就是卡重量,比如 80kg 卧推死活上不去;
有些人练的是自重,比如引体、俯卧撑,怎么“加重量”?
这时候你就需要知道,
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照样可以进步!
进阶路径一:用“压缩结构”把动作变难
结构不变 ≠ 强度不变。
来看一个经典对比:
假设你卧推用 60kg 做训练,想突破平台,试试这组方案:
结构 |
组数 × 次数 |
总次数 |
难度变化 |
---|---|---|---|
A |
6 组 × 10 次 |
60 次 |
适中 |
B |
5 组 × 12 次 |
60 次 |
明显吃力 |
C |
4 组 × 15 次 |
60 次 |
很累 |
D |
3 组 × 20 次 |
60 次 |
快炸了 |
你看,总重量不变,甚至动作也没变,但单组的密度、耐力要求、神经强度都在提升。
这就叫:压缩结构进阶法。
适用于:胸推、腿举、俯身划船、深蹲等动作
优点:无设备要求,轻松调结构
进阶感受:拉满!
进阶路径二:压缩时间,拉满密度
有个进阶高手专用技巧叫:密度训练
举个例子:
你平时引体向上做 100 个(10 组 × 10 次),总共练了 40 分钟。
现在试试用 20 分钟做完这 100 个,甚至 10 分钟完成 10×10。
时间压缩 = 心率上升 + 神经负荷上升 + 训练密度拉满
不用加重量,你也能练得像打仗。
适用于:自重训练(俯卧撑、引体)、有氧间歇、高强度大肌群训练
额外建议:可配合 Tabata、EMOM 等训练法做变体
进阶路径三:延长离心时间,让你动作“变沉”
你知道力量训练里最累的动作是哪一类吗?
不是硬拉,不是深蹲,而是——离心控制训练。
举个例子:
正常卧推:推起1秒,放下1秒;
离心控制版卧推:推起1秒,下放3~5秒慢慢来。
再比如引体向上:
别总想着拉起来,试试“拉起停住 → 慢慢下放3秒”,坚持10组你再骂人。
离心阶段是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阶段,也是最容易造成撕裂 & 生长刺激的阶段。
适合:所有动作!特别推荐用于“下不去重量又想进步”的阶段。
高阶技巧:线性超负荷周期,让你稳扎稳打
你已经练得挺久了,想再突破,发现卧推 90kg 一直死活上不去?
别急,这时就得上 “线性周期训练” 了。
假设你卧推极限是 95kg,我们来设计一个 3 周方案:
周数 |
组数 × 次数 @95kg |
---|---|
第1周 |
2组 × 2次 |
第2周 |
3组 × 2次 |
第3周 |
4组 × 2次 |
看清楚,重量没动,但身体神经系统慢慢适应了这个强度,最后一周再冲击 100kg 就容易得多。
总结:进阶不只有加重量这一条路
很多“只会加重量”,不懂得变通,所以很容易卡平台。
真正的高手,在不加一公斤的前提下照样进步。
最后,来复盘下今天说的几个方式:
路径 |
适合动作 |
优点 |
---|---|---|
压缩组数结构 |
所有器械类 |
提高动作密度,增强刺激强度 |
压缩训练时间 |
自重类动作 |
训练效率翻倍,提升心肺与耐力 |
延长离心时间 |
自重+器械 |
肌肉张力更大,提升控制力 |
线性周期训练 |
高重量阶段 |
稳扎稳打突破平台期 |
如果你练得很努力却原地踏步,这篇文章希望能帮你打开一个新思路。
再问自己一句:
你最近的训练,真的在进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