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怪兽级别到底是怎么划分的,高低等级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其实有4个关键分级指标。
为何每次怪兽一出现人类就可以发现并知道是什么级别的呢?
从影片的画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控室的细节,里面有很多模拟虫洞的设备,还有电脑上面有各种精确数据。
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先进的怪兽监测分析系统
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由三部分,首先是接收发现端的设备,然后是通讯中继设备,最后是系统接收设备,其实还有一个临时辅助收集设备。
我们知道,怪兽是先驱从异空间通过打开虫洞穿梭到地球的,传送口位于深海,在影片当中被称之为裂缝或者缺口。
每一只怪兽只要从缺口冒出头,环太平洋主控室就可以接收到,这主要是因为缺口附近安装一系列传感器。
其中包括了水下听音器矩阵、热成像仪系统、辐射监测器、磁场探测器、生命特征探测器等一系列先进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把扫描到的怪兽数据,传导到中继卫星,然后通过卫星和环太平洋办公室的主机系统相连接,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负责监测的怪兽专员就可以对怪兽进行精准的追踪和识别,并将怪兽的信告诉斯塔克将军,也负责为机甲驾驶员提供怪兽的信息。
机甲每次和怪兽战斗的时候,周边都有直升机跟随,其实主要也是收集数据和信息,传回环太平洋主控室帮助分析应对。
因为机甲在和战斗的时候,视觉效果有限,一旦怪兽靠近或者突然藏起来了,机甲人员很难发现。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求助主控室。
这便是发现怪兽、追踪怪兽的逻辑。
然后是,怪兽等级划分的依据
环太平洋怪兽目前一共氛围了1-5五个等级,每一个级别的怪兽到底有何差异呢?
跟一个怪兽研究员秦泽有关,但不是哥斯拉怪兽宇宙的芹泽博士。
2013年首只怪兽斧首出现在地球的时候,人类并没有对怪兽进行分级的概念,也不清楚它是怎样抵达地球的。
随着怪兽事件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怪兽从海底冒出来,人类才开始进行深度研究。
环太平洋电影小说写到,秦泽通过对怪兽尸体研究后发现,怪兽一直在不断升级和完善,每次出现的怪兽都和之前有不同之处,基本都进行了升级也变得更强。
为此,芹泽预测后续出现的怪兽只会越来越强,并建议人类对怪兽的级别进行分类,所以才出现了对怪兽分级的标准。
因为是芹泽这个人首先发现的,所以怪兽的分级也成为芹泽分级。
人们发现,怪兽主要是4个大层面有改进和提升,当然还有更微观的改变。
因此优先根据4个指标对怪兽进行分类。
首先是重量
每一艘船下水都会有相应的排水量,同理,怪兽从异空间来到地球,它们是有质量的实体,所以也会在出现的缺口边上产生排水量。
PPDC正是通过测算排水量计算怪兽的吨位大小。
一般情况下,排水量也更多,意味着级这是别更高的怪兽,它的吨位和体型更大。
当然也有少数特殊情况,比如最大的第3级怪兽镰刀头,重量达到2700吨比一般的4级怪兽还要重。
4个关键指标里面只要有2个以上全面超过前一级的怪兽,那这个怪兽就会被定义为下一个级别。
第2个指标是辐射
每一只怪兽都能够产生相应的辐射,它们本来就是先驱改造出来改变地球环境的,级别更高的怪兽辐射水平更强。
第3个指标是怪兽的毒性
先驱制造的怪兽血液成分都是由氨水构成,呈淡蓝色。
释放到空气当中,会对人类的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和伤害。
级别更高的怪兽毒性更强,也更容易污染地球环境。。
第4个是速度
通常来说速度更快,也意味着级别更高。
但也存在特例,比如环《太平洋1》片尾的怪兽迅龙,它是速度最快的4级怪兽,却比后续的5级怪兽还快。
正是由于有着这些指标与数据,环太平洋机构才可以对从缺口出来的怪兽进行精准的分类,并且定位为第几级。
对怪兽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后续也推出了猎人机甲计划。
人类也会对机甲进行相应的升级,因为怪兽在变强机甲不升级的话根本不是对手。
相应的机甲也有1-7代,《环太平洋1》主要是1-5代机甲在使用。
切尔诺阿尔法是初代机甲
暴风赤红和危险流浪者是三代机甲
尤尼卡突击者是最先进的第五代机甲
人类为何不多制造一些5代机甲,反而还要使用性能落后的初代机甲呢?
其实是因为机甲建造成本过于昂贵,制造一台危险流浪者就要1000亿美金,成本是航母的数10倍。
所以这些旧的机甲型号是能用就用,一直修修补补,直到彻底报废才会建造新的机甲。
后期先驱释放怪兽的频率越来越高,人类的财力根本不足以维持大量的机甲更新,尤尼卡突击者成了唯一的五代机甲。
后续还因为机甲损坏的速度太快,甚至决定停止机甲计划使用怪兽墙,但也没啥用根本挡不住怪兽。
《在环太平洋1》片尾斯塔克将军只能修修补补,凑出最后的四台机甲与怪兽战斗,结果全报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