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怪獸級別到底是怎麼劃分的,高低等級之間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其實有4個關鍵分級指標。
為何每次怪獸一出現人類就可以發現並知道是什麼級別的呢?
從影片的畫面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控室的細節,裡面有很多模擬蟲洞的裝置,還有電腦上面有各種精確資料。
實際上這是一個十分先進的怪獸監測分析系統
構成這個系統的主要由三部分,首先是接收發現端的裝置,然後是通訊中繼裝置,最後是系統接收裝置,其實還有一個臨時輔助收集裝置。
我們知道,怪獸是先驅從異空間透過開啟蟲洞穿梭到地球的,傳送口位於深海,在影片當中被稱之為裂縫或者缺口。
每一隻怪獸只要從缺口冒出頭,環太平洋主控室就可以接收到,這主要是因為缺口附近安裝一系列感測器。
其中包括了水下聽音器矩陣、熱成像儀系統、輻射監測器、磁場探測器、生命特徵探測器等一系列先進裝置。
這些裝置可以把掃描到的怪獸資料,傳導到中繼衛星,然後透過衛星和環太平洋辦公室的主機系統相連線,呈現在電腦螢幕上。
負責監測的怪獸專員就可以對怪獸進行精準的追蹤和識別,並將怪獸的信告訴斯塔克將軍,也負責為機甲駕駛員提供怪獸的資訊。
機甲每次和怪獸戰鬥的時候,周邊都有直升機跟隨,其實主要也是收集資料和資訊,傳回環太平洋主控室幫助分析應對。
因為機甲在和戰鬥的時候,視覺效果有限,一旦怪獸靠近或者突然藏起來了,機甲人員很難發現。
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求助主控室。
這便是發現怪獸、追蹤怪獸的邏輯。
然後是,怪獸等級劃分的依據
環太平洋怪獸目前一共氛圍了1-5五個等級,每一個級別的怪獸到底有何差異呢?
跟一個怪獸研究員秦澤有關,但不是哥斯拉怪獸宇宙的芹澤博士。
2013年首隻怪獸斧首出現在地球的時候,人類並沒有對怪獸進行分級的概念,也不清楚它是怎樣抵達地球的。
隨著怪獸事件越發頻繁,越來越多的怪獸從海底冒出來,人類纔開始進行深度研究。
環太平洋電影小說寫到,秦澤透過對怪獸屍體研究後發現,怪獸一直在不斷升級和完善,每次出現的怪獸都和之前有不同之處,基本都進行了升級也變得更強。
為此,芹澤預測後續出現的怪獸只會越來越強,並建議人類對怪獸的級別進行分類,所以纔出現了對怪獸分級的標準。
因為是芹澤這個人首先發現的,所以怪獸的分級也成為芹澤分級。
人們發現,怪獸主要是4個大層面有改進和提升,當然還有更微觀的改變。
因此優先根據4個指標對怪獸進行分類。
首先是重量
每一艘船下水都會有相應的排水量,同理,怪獸從異空間來到地球,它們是有質量的實體,所以也會在出現的缺口邊上產生排水量。
PPDC正是透過測算排水量計算怪獸的噸位大小。
一般情況下,排水量也更多,意味著級這是別更高的怪獸,它的噸位和體型更大。
當然也有少數特殊情況,比如最大的第3級怪獸鐮刀頭,重量達到2700噸比一般的4級怪獸還要重。
4個關鍵指標裡面只要有2個以上全面超過前一級的怪獸,那這個怪獸就會被定義為下一個級別。
第2個指標是輻射
每一隻怪獸都能夠產生相應的輻射,它們本來就是先驅改造出來改變地球環境的,級別更高的怪獸輻射水平更強。
第3個指標是怪獸的毒性
先驅製造的怪獸血液成分都是由氨水構成,呈淡藍色。
釋放到空氣當中,會對人類的環境造成很大的汙染和傷害。
級別更高的怪獸毒性更強,也更容易汙染地球環境。。
第4個是速度
通常來說速度更快,也意味著級別更高。
但也存在特例,比如環《太平洋1》片尾的怪獸迅龍,它是速度最快的4級怪獸,卻比後續的5級怪獸還快。
正是由於有著這些指標與資料,環太平洋機構纔可以對從缺口出來的怪獸進行精準的分類,並且定位為第幾級。
對怪獸有了充分了解之後,後續也推出了獵人機甲計劃。
人類也會對機甲進行相應的升級,因為怪獸在變強機甲不升級的話根本不是對手。
相應的機甲也有1-7代,《環太平洋1》主要是1-5代機甲在使用。
切爾諾阿爾法是初代機甲
暴風赤紅和危險流浪者是三代機甲
尤尼卡突擊者是最先進的第五代機甲
人類為何不多製造一些5代機甲,反而還要使用效能落後的初代機甲呢?
其實是因為機甲建造成本過於昂貴,製造一臺危險流浪者就要1000億美金,成本是航母的數10倍。
所以這些舊的機甲型號是能用就用,一直修修補補,直到徹底報廢纔會建造新的機甲。
後期先驅釋放怪獸的頻率越來越高,人類的財力根本不足以維持大量的機甲更新,尤尼卡突擊者成了唯一的五代機甲。
後續還因為機甲損壞的速度太快,甚至決定停止機甲計劃使用怪獸牆,但也沒啥用根本擋不住怪獸。
《在環太平洋1》片尾斯塔克將軍只能修修補補,湊出最後的四臺機甲與怪獸戰鬥,結果全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