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練到平臺期就說:“最近怎麼練都沒感覺了。”
有這個結論,大機率是你把“進步”理解得太狹隘了。
漸進超負荷,不止是加重量。
老生常談的 “加重量”,你真的理解了嗎?
我們都知道,訓練想有效果就得 “漸進超負荷”。
最基礎的方法:比如你平時臥推 60 公斤做 5 組 × 10 次,感覺不累了,那就加到 62.5 公斤,再做 5×10。
這沒毛病,也很有效。但這只是眾多進階路徑中的一條。
現實問題是:
有些器械不能精準加重量(比如啞鈴一下跳到 5kg);
有些人就是卡重量,比如 80kg 臥推死活上不去;
有些人練的是自重,比如引體、俯臥撐,怎麼“加重量”?
這時候你就需要知道,
在重量不變的情況下,照樣可以進步!
進階路徑一:用“壓縮結構”把動作變難
結構不變 ≠ 強度不變。
來看一個經典對比:
假設你臥推用 60kg 做訓練,想突破平臺,試試這組方案:
結構 |
組數 × 次數 |
總次數 |
難度變化 |
---|---|---|---|
A |
6 組 × 10 次 |
60 次 |
適中 |
B |
5 組 × 12 次 |
60 次 |
明顯吃力 |
C |
4 組 × 15 次 |
60 次 |
很累 |
D |
3 組 × 20 次 |
60 次 |
快炸了 |
你看,總重量不變,甚至動作也沒變,但單組的密度、耐力要求、神經強度都在提升。
這就叫:壓縮結構進階法。
適用於:胸推、腿舉、俯身划船、深蹲等動作
優點:無裝置要求,輕鬆調結構
進階感受:拉滿!
進階路徑二:壓縮時間,拉滿密度
有個進階高手專用技巧叫:密度訓練
舉個例子:
你平時引體向上做 100 個(10 組 × 10 次),總共練了 40 分鐘。
現在試試用 20 分鐘做完這 100 個,甚至 10 分鐘完成 10×10。
時間壓縮 = 心率上升 + 神經負荷上升 + 訓練密度拉滿
不用加重量,你也能練得像打仗。
適用於:自重訓練(俯臥撐、引體)、有氧間歇、高強度大肌群訓練
額外建議:可配合 Tabata、EMOM 等訓練法做變體
進階路徑三:延長離心時間,讓你動作“變沉”
你知道力量訓練裡最累的動作是哪一類嗎?
不是硬拉,不是深蹲,而是——離心控制訓練。
舉個例子:
正常臥推:推起1秒,放下1秒;
離心控制版臥推:推起1秒,下放3~5秒慢慢來。
再比如引體向上:
別總想著拉起來,試試“拉起停住 → 慢慢下放3秒”,堅持10組你再罵人。
離心階段是肌肉產生最大張力的階段,也是最容易造成撕裂 & 生長刺激的階段。
適合:所有動作!特別推薦用於“下不去重量又想進步”的階段。
高階技巧:線性超負荷週期,讓你穩紮穩打
你已經練得挺久了,想再突破,發現臥推 90kg 一直死活上不去?
別急,這時就得上 “線性週期訓練” 了。
假設你臥推極限是 95kg,我們來設計一個 3 周方案:
週數 |
組數 × 次數 @95kg |
---|---|
第1周 |
2組 × 2次 |
第2周 |
3組 × 2次 |
第3周 |
4組 × 2次 |
看清楚,重量沒動,但身體神經系統慢慢適應了這個強度,最後一週再衝擊 100kg 就容易得多。
總結:進階不只有加重量這一條路
很多“只會加重量”,不懂得變通,所以很容易卡平臺。
真正的高手,在不加一公斤的前提下照樣進步。
最後,來複盤下今天說的幾個方式:
路徑 |
適合動作 |
優點 |
---|---|---|
壓縮組數結構 |
所有器械類 |
提高動作密度,增強刺激強度 |
壓縮訓練時間 |
自重類動作 |
訓練效率翻倍,提升心肺與耐力 |
延長離心時間 |
自重+器械 |
肌肉張力更大,提升控制力 |
線性週期訓練 |
高重量階段 |
穩紮穩打突破平臺期 |
如果你練得很努力卻原地踏步,這篇文章希望能幫你開啟一個新思路。
再問自己一句:
你最近的訓練,真的在進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