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
如果人類能創造生命,那死亡還算什麼?
可悲的是,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向上帝靠近,
卻沒發現,每前進一步,都在變得更像怪物。
2025年新版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上映當天評分飆到9.7,但同時評論兩極分化:
有人叫它"哥特傑作",
也有人罵它"令人不安的道德噩夢"。

但無論你站在哪一邊,
當那具屍體在閃電下睜開眼睛的那一刻,
你會本能地打了個冷顫。
因為你看見的,不只是科學的狂妄,
更是人類的影子。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

維克托·弗蘭肯斯坦,年輕、聰明、痴狂。
他的母親死於疾病,那一刻他發誓他要戰勝死亡,隨後便開始了"造物"研究。


他偷屍、縫合、計算、通電。
每一步都像在賭命。
那晚雷聲大作,閃電劈落。
桌上的屍體動了。
心跳聲響起的瞬間,他的眼神從狂喜變成恐懼。
"成功了"!
他喃喃著,卻在下一秒後退。
因為他造的不是奇蹟,而是詛咒。
那具拼湊而成的身體抬起頭,
帶著混亂的靈魂、破碎的意識、嬰兒般的哭腔。
維克托逃了。
留下了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生命。
造物走進世界。
他以為那裏有陽光、有笑聲、有溫暖。
可迎接他的,是火焰與石頭。
人們看到他就尖叫、逃跑、毆打。
他藏在森林裏,看遠處的家庭圍坐在火邊。
那一幕,他眼眶溼了。
他學人類說話、讀書、笑。
但每次靠近,都會被趕走。
直到他遇到一個盲老人,
那人聽不見他的醜陋,只聽見他在說孤獨。
那一刻,他第一次覺得,自己或許也算人。

但當老人家的兒子回來,看到他那張被縫合的臉,
世界再次碎了。
刀、火、咒罵。
從此,他不再想成為人。
他要讓那個創造他、又拋棄他的人,
嚐嚐孤獨的滋味。
造物找到了維克托。
那場對峙,是全片的靈魂。
"你造就了我,還當我是怪物,我要讓你流血,讓你卑微,你造就了我,但從今天起,你要聽我的話"。
幾句話,讓人毛骨悚然。

於是,他開始復仇。
維克托弟弟的未婚妻死了,朋友死了,家族毀了。
那是造物在宣告:
"如果我不配被愛,那你也別想幸福"。
可當一切都結束時,
他站在屍體前,淚流滿面。
"我殺的人,是唯一懂我的人"。
復仇,從來都不是勝利。
那只是另一種孤獨。

最後一幕發生在極地。
風雪呼嘯,白得刺眼。
維克托倒在了船上,造物跪在他身邊,輕輕抱起他,在生命的時候一刻,維克托為自己所做的事道歉。
"你恨我嗎"?
他低聲問。
沒有迴應。
只有風聲。
他笑了,像個終於解脫的孩子。
"那我也該去死了"。

他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進無邊的雪海。
那一刻,觀眾屏息。
閃電遠處再亮起一次,像在為他們送葬。
當燈亮起,你會發現自己在發抖。
不是因為血腥,
而是因為你看到了人性那一點點可怕的傲慢。

維克托造了生命,卻不敢承擔。
造物渴望愛,卻被世界逼成惡。
兩個人,一個代表理性,一個代表情感。
一個是人類的驕傲,一個是人性的廢墟。
而他們,都只是彼此的映象。

《弗蘭肯斯坦》不是恐怖片,
它是對"創造"與"責任"的終極審判。
當科技越過界限、當人類開始篡改命運,
上帝或許不會懲罰我們。
因為祂知道,我們終將懲罰自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