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博客手艺

傅孟柏是很多人喜歡的臺劇男神,現如今他的作品非常多。

事實上,他剛出道沒多久便奪得了金鐘視帝。

而獲獎的作品,以一對年輕人為物件,講述了一段非常悲傷的故事。

這便是臺灣電影---《最後的詩句》。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該片是一部電視電影。由傅孟柏和溫貞菱領銜主演,傅孟柏該片更全裸出鏡,而該片也成功讓兩人奪得當年金鐘獎的視帝視後。

《最後的詩句》以灰色寫實的手法呈現「青年貧窮」的主題。

施人傑(傅孟柏 飾演)和李曉萍(溫貞菱 飾演),他們的愛情開始於體育場上的一見鍾情,而這段戀情持續了16年。

他們也想結婚,但身處充滿艱困與挑戰的社會中,在現實中不斷妥協,消磨了他們的青春與美好的愛情。

伴隨著成長與夢想的幻滅,他們最終走向了悲劇。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或許,大部分年輕人不用像電影角色一樣面對如此多的困難。

但許多人也有明明是而立之年、被視為社會棟樑,卻面臨買不起房、背一輩子房貸的情況。

或者結婚要跟父母借錢等步入「成人」。

而「成家後」的焦慮與壓力,會讓人時有「貧窮遺傳」的無望感以及「人生失敗」的自卑感。

這類感受很普遍,也能引起共鳴。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影片採取篇章結構、將愛情放在社會大環境之中。

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呈現大環境下中的底層小人物經歷與狀態,緊扣「青年貧窮」主題。

貧窮,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會影響心理。

在這部以施人傑為視角的影片裡,你可以從大跨度的時間跳躍察覺男主的變化。

原本是陽光大男孩的他。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深陷貧困漩渦後逐步改變:脫貧無望而工作態度趨於散漫,自卑猜忌而質疑曉萍另結新歡。

《最後的詩句》對空間與角色的關聯做得更精巧。

不只有男女主角狹窄、破舊的家屋空間,施人傑的其中一份工作還是房產中介。

房產中介那段有一個畫面特別有趣。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施人傑帶當兵認識的女教官(姚以緹飾)去待售空屋偷情後。

有一個他蹲在地下抽菸、盯著天花板角落的主觀鏡頭:畫面裡,天花板有嚴重白華,上面閃過女教官手錶的反光。

這一刻,施人傑看的是什麼?想的是什麼?

如果他看的是手錶反光,是否在懊悔當初聽女教官的話簽下去,如同事所說:「當三年白痴就可以存一百萬」,現在就不會這麼慘了?

如果他看的是白華,這是他的工作,既然看到了,為何不清理?

顯然,拼勁消磨殆盡。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選擇」與「白華」,影片後半段再次出現。

施人傑似乎又看到一個機不可失的希望,他又到了選擇的時刻。

這回,他奮力抓住,去內地闖蕩。

然而,困境如流沙,越是掙扎,越是下滑,換得偷渡回臺的落魄。

你可以說他命不好,運也不好。

但是,這些現實難題恐怕都不足以阻撓這個在他負債百萬、狼狽不堪時仍抱起他溫柔地說:「剩下的我們再一起慢慢還」的痴情女孩李曉萍。

這場一分多鐘一鏡到底的戲。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演員的表演節奏、配樂、流水對映的光影所構成的整體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只是哀,不至悲劇。

「青年貧窮」是影片的背景與前提,不過更令人哀傷與惋惜的,是施人傑不止被現實磨掉工作熱忱,還磨掉他對枕邊人的敏感、信任與愛意。

陷入一廂情願的執迷與誤解,未能及時察覺。

這部臺劇《最後的詩句》將愛情+青年貧困相結合,題材和內容讓人相當共情!

如果說大多數愛情劇是給人造夢,這部電影則是將現實赤裸裸擺在你面前。

讓你看到一段純真美好的愛情如何像流沙一樣在現實中消逝。

整體而言,本片不是一部可以帶給大眾娛樂的作品,但我仍想推薦給大家。

透過片中的悲劇來給自己的生活一絲啟示與思考,纔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0則評論

評論文章

您的電子郵件等資訊不會被公開,以下所有項目均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