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個很多人訓練中最常問的問題:“同一塊肌肉一週到底練幾次,增肌效果最好?”
是練一次就夠,還是要練兩次三次、甚至更多?如果沒搞明白這個問題,可能真的會直接影響我們增肌的速度。
肌肉增長的本質
先說大邏輯:肌肉增長不是練出來的,是練完修復出來的。
你在健身房把肌肉練“破”,也就是肌纖維受損;
之後透過睡覺、吃飯讓身體修復;只要修得好、補得足,肌肉會“超量恢復”,變得比之前更大更強。
所以,這一套迴圈裡,訓練頻率就變成了“你到底能走幾個迴圈”的關鍵。如果你練完一次,修了三天,然後後半周啥也沒幹,那是不是浪費了原本還能再長一次的機會?
為什麼一週練 2 次效果更好?
傳統五分化是胸、背、肩、腿、手臂,這種一週一練分化法,其實有點太“懶”了。
研究和實踐都告訴我們,一週練兩次,肌肉增長速度可以提高10%-20%。
為什麼?因為:
肌肉修復週期大約是 48-72 小時(2-3 天),不是 7 天;
一週只練一次,訓練之後 4-5 天都是“空窗期”,浪費;
一週練兩次,相當於有兩輪“破壞 - 修復 - 超量”的機會,效率翻倍。
尤其是新手,肌肉恢復快、對刺激敏感,一週練兩次,簡直是增肌加速器。
頻率高≠更好,別忽視“恢復”的價值
當然,這裏不是說一週練得越多越好。頻率高的前提,是你能跟上營養和休息。
如果你一週練三次胸,但每天睡眠不足、飲食又缺蛋白,那結果只會是過度訓練、疲勞堆積,甚至掉肌肉。
所以,關鍵不是頻率,而是“刺激 + 恢復 = 生長”這個等式能不能成立。
具體怎麼安排?按訓練水平來
我們把具體建議分三檔,你按自己階段參考:
新手(訓練不到1年)
建議一週練2次同一肌群,比如胸肌:
週一練平板臥推 + 飛鳥
週五練上斜臥推 + 夾胸
動作不同,角度互補,刺激更全面,又有充足恢復時間。
進階者(訓練1-3年)
建議一週 2~3次,但要注意訓練內容分配,比如背部:
週二練寬握下拉 + 啞鈴划船
週六練硬拉 + 高位下拉
重點是透過“動作角度差異”給肌肉多樣化刺激,提升增長效率。
高手(訓練3年以上)
可以練到每週3次以上同一肌群,但前提是:
睡眠 ≥ 7小時
蛋白質 ≥ 1.6g/kg 體重
每天熱量維持在增長或平衡區間,否則練得越多,可能掉得越快。
總結一句話:
同一肌群,一週練 2-3次 是增肌效率最高的頻率;
但前提是訓練有足夠容量、飲食和恢復能跟上;
新手建議從 2 次開始,別再被“一週一次就夠”的老觀念綁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