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一到假期回老家可能要連續一個多禮拜摸不到槓鈴。
眼看著胸肌腹肌的輪廓日漸模糊,內心就開始焦慮:“完了完了,停練這麼多天,力量是不是得掉回解放前了?”
就拿我自己來說,在節前我是減脂期,好不容易下降的體脂,又回去了不少。
然後這次假期回家連續 8 天沒鍛鍊,明天又預約了體檢,體檢完了也不適合馬上鍛鍊,正好要連續至少停練12天。
這種感覺,相信每個把舉鐵刻進DNA的人都懂。
那麼,假期結束後,又該如何科學地“重啟”我們的訓練,安全且高效地回到巔峰狀態?
停練焦慮大可不必
首先,我先給所有正在焦慮的兄弟們吃一顆定心丸:對於有持續訓練經驗的人來說,連續停練8-12天,你的絕對力量(1RM)幾乎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下降。
你可能會反駁:“不對啊!我上次歇了一週,回去推同一個重量感覺重了很多!”
這種“變弱”的感覺,確實存在,但它並非源於肌肉的流失或力量的衰退,而是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假象”:
神經系統休眠了:神經系統有點“生疏”,導致發力感變差
糖原儲備下降:停練期間,由於缺乏訓練刺激,肌肉內的糖原水平會自然下降。
心理因素作祟:對停練的焦慮和對力量下降的恐懼,本身就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
科學研究怎麼說?
大量的運動科學研究證實,對於有經驗的訓練者,純粹的肌肉萎縮和力量下降,通常需要連續3周以上的完全不訓練纔會開始顯現。
而我們熟知的“肌肉記憶”效應,會讓有經驗的訓練者在恢復訓練後,以比新手快得多的速度回到之前的水平。
所以,停練8-12天,你失去的只是暫時的“狀態”,而非辛辛苦苦練出來的“實力”。
迴歸指南:三步走,安全重啟你的訓練引擎
既然力量沒掉,那是不是一回健身房就應該直接上停練前的重量,幹就完了?
千萬不要!
這就像一臺F1賽車,停在車庫兩週後,你不會一上來就直接飆到300公里/小時。
你需要預熱、檢查、逐步加速。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
冒然衝擊大重量,很有可能造成受傷。
我們可以參照以下三步恢復策略來重回巔峰:
第一步:首次恢復訓練(第1天)
目標: 重新啟用神經肌肉連線,適應動作模式,找到發力感。
重量選擇: 將你所有主項的訓練重量,降低到停練前的 70%-80%。例如,你停練前臥推是100kg做組,那麼第一次恢復訓練就用70-80kg。
組次安排: 保持和平時一樣的組數和次數。比如你習慣做5x5,那就用80kg做5x5。
核心原則: 關注動作質量,而非重量。 在這個階段,你會感覺比平時輕鬆,這是正常的。
千萬不要因為感覺良好就臨時加重。我們的目的是讓身體“回憶”起這個動作,而不是在第一天就力竭。輔助訓練同樣要控制強度。
第二步:適應周(第1周)
目標: 逐步增加強度和容量,讓身體重新適應正常的訓練節奏。
訓練安排: 在首次訓練的基礎上,穩步地增加重量。
第二次訓練: 使用停練前重量的 85%-90%。
第三次訓練: 嘗試使用停練前重量的 95%-100%。
核心原則: 傾聽身體的聲音。 在這一週,你可能會感到比平時更明顯的延遲性肌肉痠痛,這是正常的。
確保充足的睡眠、營養和水分。如果在衝擊100%重量時感覺力不從心或姿勢變形,寧願降低重量或減少次數,也不要強求。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第三步:全面恢復(第2周及以後)—— 回到正軌
目標: 完全恢復到停練前的訓練水平,並開始新的漸進超負荷。
訓練安排: 如果第一週的適應性訓練進展順利,那麼從第二週開始,你就可以完全按照你之前的訓練計劃來執行了。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力量狀態已經基本回來了,甚至因為得到了充分的休息,感覺比以前更好!
核心原則: 耐心和一致性。 經過一週的緩衝,你的身體已經準備好了。現在,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長期目標上,保持訓練的連貫性,你很快就會超越停練前的自己。
寫在最後
因為假期、工作、生活等原因造成的短期停練,這其實是我們普通人健身的一個常態,它非但不會讓你前功盡棄,反而是一次讓身體和精神進行超量恢復的絕佳機會。
所以,放下你的焦慮。按照科學的步驟,一步步喚醒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