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映的俄罗斯恐怖片《无眠美人》以一场持续10天的睡眠剥夺实验为核心,将观众拖入密室惊悚的恐怖深渊。
导演帕维尔·赫瓦莱夫携手编剧亚历山德拉·赫瓦莱娃,通过波琳娜·达维多娃饰演的米拉,构建了一个关于人性异化与精神控制的暗黑寓言,在83分钟的时长里,每一帧都浸透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迫感。

影片开篇即以“24小时无间断监视”的设定奠定恐怖基调,米拉在回家途中被神秘组织“娱乐”绑架,囚禁于老车库改造的密室中,绑架者则通过扩音器下达规则:禁止睡眠,而且必须完成一系列古怪任务。
从第一天被迫观看VR恐怖视频,到第三天被迫参与“杀人游戏”,若拒绝回答“是否愿意杀父救六人”的道德困境,则遭高压水枪冲击,再到第五天被电击后封入铁箱,与嗜血老鼠共处半小时,米拉逐渐陷入意识模糊状态。

影片最令人窒息的场景出现在第六天,米拉在幻觉中看到高压锅炖人头、生食人手的诡异画面,随后被绑上手术台进行大脑改造。实验者通过药物与电击强行刺激其求生本能,最终导致她产生面部识别障碍,米拉被释放后,回到家却将父亲视为怪物并残忍杀害。
影片中的各种场景通过第一视角镜头与档案式剪辑,将睡眠剥夺的生理崩溃与精神错乱具象化。此外,“水蛭池”场景中活体吸血、肢体锯齿切割等画面,以密恐级视觉冲击强化了影片的邪典气质。

影片通过“暗网直播”的设定,暗喻了现代社会对暴力娱乐的病态消费,在密室中的每一次挣扎都被实时转播,观众在弹幕中狂欢,形成“看客心理”的集体隐喻。
而实验的终极目的,通过熟人杀人实现政治暗杀,则揭露了权力操控的阴暗面,导演通过VR动画片段、三角形祭坛符号等视觉符号,将精神控制实验与邪教仪式勾连,赋予影片超现实主义色彩。

尽管影片被观众联想到《人皮客栈 / 杀人欲室(港) / 恐怖旅舍(台)》《电锯惊魂 / 恐惧斗室(港) / 夺魂锯(台)》等经典,但评价呈现两极分化,部分观众盛赞其“生理恐怖的真实感”与“精神污染的视觉冲击”,认为睡眠剥夺的妆容设计虽未达预期,但VR恐怖片段与老鼠生存游戏已足够震撼。
《无眠美人》以极端情境下的生存实验,完成了对人性、权力与暴力的三重解构,它不仅是一部以“睡眠剥夺”为噱头的恐怖片,更是一则关于现代社会异化的寓言。

当科技与娱乐合谋,将个体推向精神崩溃的边缘,谁才是真正的“无眠美人”?最终以米拉被送入精神病院、新实验对象登场收尾,留下开放式结局,让观众在毛骨悚然中反思,在暗网直播的时代,我们是否都已成为“娱乐”的囚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