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草的冬天》
一場關於身份與成長的冬日獨白
在韓國東海邊陲的束草小鎮,23歲的秀荷過著平靜到近乎停滯的生活。
她日復一日往返於民宿工作與探訪魚販母親之間,與男友的關係也如小鎮的海風般溫吞。
直到一位法國男子Yan入住她工作的民宿,這個冬天開始變得不同。
Yan以遊客身份來到束草寫生,隨身攜帶的素描本與寡言氣質讓他顯得神秘。
由於秀荷從未謀面的父親是法國人,這位異鄉來客的出現瞬間攪動了她深埋心底的身份困惑。
她試圖透過生澀的英語對話、精心準備的韓式料理,甚至模仿Yan作畫的方式去接近這個"法國符號"。
當Yan隨口提及自己有個女兒時,秀荷眼中閃過的震動揭開了這場誤會的序幕。
她將二十多年對父愛的渴望,投射在了這個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身上。
影片用細膩的日常切片展現這場微妙的情感錯位。
秀荷會偷看Yan未完成的畫作,在他離開房間時輕撫他用過的茶杯。
Yan則用畫筆記錄下這個韓國女孩削梨時的專注側影。
他們像兩個不同頻道的電臺,用烹飪與繪畫進行著徒勞卻動人的"對話"。
直到母親揭開殘酷真相:
那位法國父親從未想要參與她們的人生,秀荷才從自己編織的幻夢中驚醒。
最終,她選擇留在束草,在冬日海岸線與母親和解,也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
這部入圍多倫多與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影片。
以剋制的敘事探討著文化認同與情感投射的複雜命題。
導演高明之處在於摒棄了獵奇視角,讓這場"錯位"的情感始終紮根於真實的人性土壤。
秀荷對Yan的迷戀,本質上是困在單親家庭陰影中的少女,對自我身份的一次艱難求證。
當她發現Yan只是普通旅人而非幻想中的父親替身時,那種悵然若失的覺醒,恰如每個年輕人都要經歷的成長陣痛。
動畫元素的運用堪稱點睛之筆。
作為水墨畫家的Yan,其素描本中的黑白線條自然地融入敘事。
水墨風格的人體符號,這些意象既是角色內心的外化,又巧妙銜接現實場景。
相較於同類題材常用直白對白,這種視覺化的情感表達更顯高階。
當秀荷在動畫片段中化作水墨小人追逐虛影時,那種求而不得的焦灼瞬間穿透銀幕。
那些蒸騰著熱氣的魚湯、冬日陰鬱的海岸線、民宿裡永遠擦不淨的水漬,共同構成了真實可觸的生活肌理。
0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