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想出片,動作比濾鏡重要太多
很多人拍照不是輸在臉上,而是動作太“沒內容”。
來看看這期的拍照姿勢,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幾個拍照姿勢,全都是靠身體線條和動作節奏構圖,不用濾鏡、不拼表情,也能拍出高階感。
坐著不比站著差,關鍵是線條要走出來
拍坐姿時,不要癱著或者正著坐。
一條腿自然彎曲,另一條腿抬起到耳側,身體微轉或側倚牆角,不僅姿勢有故事,身體線條也自然拉長。
不用特別瘦,靠的是比例和張力。
身體動作不能縮,要做“滿”纔有氛圍感
手臂要伸展到最遠處,腿部角度開啟到最大範圍,頭部隨著動作微微傾斜,纔會讓畫面充滿張力。
你不是在擺pose,而是在用身體對空間做出迴應。
這種感覺,是很多拍照模仿動作模仿不出來的高階感。
動作越極端,照片越安靜
你可能不信,那些把腿舉到天、手拉腳尖的高難度姿勢,拍出來最容易營造“靜”的氛圍。
一張圖裏如果動作夠飽滿,反而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凝固的力量”。
你不需要笑,只要動作到位,照片已經有足夠的戲。
不盯鏡頭反而更有靈魂
很多人拍照總要找鏡頭、對焦、笑出八顆牙,其實完全沒必要。
看向天空、閉上眼、眼神遊移,讓畫面留一點“空”給觀眾自己想象。
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你好看”,而是“你像在想點什麼”。
服裝越寬鬆越能突出身體的柔韌
別再追求貼身短衣了,一條垂墜感強的闊腿褲,配上一件短而不緊的吊帶,反而更容易讓動作“有延展”。
衣服有重量感,動作才更具呼吸感。
一舉一動都像是在水裏遊,輕盈卻有力量。
動作之間有節奏,照片纔不單調
九宮格最怕的是九張一模一樣的臉。
你需要的是節奏感——一個彎腰動作配一個拉伸姿勢,一個仰頭動作搭一個迴轉動作,這樣纔會像是一段畫面被暫停九次。
哪怕沒有表情變化,只要身體在動,就能講故事。
地面、牆角、窗臺都是拍照“道具”
別小看你身邊這些元素。
地面是你撐身體的支點,牆是你靠著放鬆的依靠,窗臺是延展動作的邊界感。
哪怕只有一面白牆,也能拍出無限構圖感。
只要動作精緻,環境不再重要。
自然光是最好的“後期濾鏡”
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之間的窗邊光,是拍這種線條感動作最理想的時間。
不強、不晃、不黃不藍,恰好勾勒身體輪廓。
陽光打在肩線、背脊、手臂上,動作的“雕塑感”就被照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