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想出片,动作比滤镜重要太多
很多人拍照不是输在脸上,而是动作太“没内容”。
来看看这期的拍照姿势,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几个拍照姿势,全都是靠身体线条和动作节奏构图,不用滤镜、不拼表情,也能拍出高级感。
坐着不比站着差,关键是线条要走出来
拍坐姿时,不要瘫着或者正着坐。
一条腿自然弯曲,另一条腿抬起到耳侧,身体微转或侧倚墙角,不仅姿势有故事,身体线条也自然拉长。
不用特别瘦,靠的是比例和张力。
身体动作不能缩,要做“满”才有氛围感
手臂要伸展到最远处,腿部角度打开到最大范围,头部随着动作微微倾斜,才会让画面充满张力。
你不是在摆pose,而是在用身体对空间做出回应。
这种感觉,是很多拍照模仿动作模仿不出来的高级感。
动作越极端,照片越安静
你可能不信,那些把腿举到天、手拉脚尖的高难度姿势,拍出来最容易营造“静”的氛围。
一张图里如果动作够饱满,反而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凝固的力量”。
你不需要笑,只要动作到位,照片已经有足够的戏。
不盯镜头反而更有灵魂
很多人拍照总要找镜头、对焦、笑出八颗牙,其实完全没必要。
看向天空、闭上眼、眼神游移,让画面留一点“空”给观众自己想象。
真正有吸引力的不是“你好看”,而是“你像在想点什么”。
服装越宽松越能突出身体的柔韧
别再追求贴身短衣了,一条垂坠感强的阔腿裤,配上一件短而不紧的吊带,反而更容易让动作“有延展”。
衣服有重量感,动作才更具呼吸感。
一举一动都像是在水里游,轻盈却有力量。
动作之间有节奏,照片才不单调
九宫格最怕的是九张一模一样的脸。
你需要的是节奏感——一个弯腰动作配一个拉伸姿势,一个仰头动作搭一个回转动作,这样才会像是一段画面被暂停九次。
哪怕没有表情变化,只要身体在动,就能讲故事。
地面、墙角、窗台都是拍照“道具”
别小看你身边这些元素。
地面是你撑身体的支点,墙是你靠着放松的依靠,窗台是延展动作的边界感。
哪怕只有一面白墙,也能拍出无限构图感。
只要动作精致,环境不再重要。
自然光是最好的“后期滤镜”
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之间的窗边光,是拍这种线条感动作最理想的时间。
不强、不晃、不黄不蓝,恰好勾勒身体轮廓。
阳光打在肩线、背脊、手臂上,动作的“雕塑感”就被照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