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引進片市場真是冰火兩重天啊。
一邊是《死神來了:血脈詛咒》憑藉血漿與恐懼收割過億票房。
一邊是星光熠熠的《伊甸》卻慘遭滑鐵盧——中國內地首周票房僅137萬元RMB,北美同期也只有100萬美元,真叫一個門庭冷落。
要知道,這可是奧斯卡導演朗·霍華德執導,裘德·洛、安娜·德·阿瑪斯、"悉尼妹"西德尼·斯維尼等一眾實力派明星加盟的大製作。
配置如此豪華,票房卻如此慘淡,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伊甸/伊甸園/物種起源》
被遺忘的歷史謎案
改編自發生在1930年代厄瓜多加拉帕戈斯群島弗洛雷安納島上的真實事件,至今仍是有史以來最瘋狂的未解決真實犯罪案件之一。.
弗洛雷安納島面積僅173平方公里,位於西南太平洋,雖然氣候乾燥炎熱,但擁有稀有的淡水資源。
這座看似荒蕪的小島,曾是太平洋海盜的藏身之所,也是捕鯨船的補給點。
更重要的是,1835年達爾文曾登島考察,並在這裏獲得了物種進化的重要啓發。
群島首位長住居民是愛爾蘭海員帕特里克·沃特金斯,1807年至1809年間被遺棄在島上。
這位真人版魯濱遜透過打獵種菜與路過的捕鯨者交易生存,最終偷船逃脫。
20世紀初,隨著現代文明的焦慮與幻滅情緒蔓延,一批歐洲知識分子開始將目光投向這座遙遠的孤島,希望在此建立人間天堂。
1929年,德國醫生弗里德里希·裡特(裘德·洛 飾)與情人朵拉·施特勞赫(凡妮莎·柯比 飾)率先登島。
他們唾棄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腐蝕,裡特專注撰寫哲學宣言,朵拉決心透過冥想治癒多發性硬化症。
1932年,海因茨·維特默(丹尼爾·布魯赫 飾)帶著懷孕的妻子瑪格麗特(西德尼·斯維尼 飾)和患病的兒子哈里也來到島上。
這個務實的德國家庭因經濟窘迫投奔荒島,希望找到一塊安身立命之地。
真正的麻煩來自第三組闖入者——自稱"男爵夫人"的艾洛伊絲(安娜·德·阿瑪斯 飾)。
她帶著兩個情人高調登島,宣稱要建造豪華度假酒店,生活奢糜放蕩,與島上原有的儉樸氛圍形成強烈對比。
原本就資源匱乏的孤島,因為新成員的加入而變得更加擁擠。
表面的和諧很快被撕破,生存競爭開始顯現其殘酷面目。
電影最震撼的場面莫過於瑪格麗特分娩那一夜。
她獨自面對一群野狗的包圍,一邊擊退野狗,一邊艱難地將孩子生下。
這一幕成為全片最具張力與象徵意義的場景——在極端環境中,生命本能與母性意志爆發出的力量,遠比任何哲學宣言都更加真實。
然而,這震撼的生命力量並未帶來希望,反而預示著更深的撕裂。
隨著乾旱持續、物資匱乏,人性的陰暗面逐漸浮出水面。
裡特口口聲聲的素食主義在飢餓面前不堪一擊,開始破戒打獵,甚至暗中偷取維特默家的食物。
男爵夫人更是不擇手段,試圖以性換取物資,失敗後直接強搶。
1934年3月27日,男爵夫人和一名情人神秘失蹤。
瑪格麗特聲稱她們要前往塔希提島,但並沒有船隻停靠記錄,男爵夫人也未出現在塔希提島。
裡特和朵拉的說法完全不同,他們聲稱聽到尖叫聲,懷疑洛倫茲因愛生恨殺害了男爵夫人。
幾個月後,洛倫茲的遺體在馬切納島被發現,早已風乾成木乃伊,而該島並不在他原定航線內。
同年11月,裡特因食用變質雞肉中毒身亡,令人費解的是,他是素食主義者且應該能分辨肉類是否變質。
文明的意義與價值
朗·霍華德透過這個歷史碎片提醒觀眾一個往往被忽視的真相:人類社會的形成並非妥協或墮落,而是進化意義上的成功。
我們透過制度、分工、合作與道德約束,才得以規避個體在自然狀態下的脆弱與危險。
諷刺的是,如今島上確實建起了一家酒店,由當年電影主角倖存家庭的後代經營。
這一細節為整個悲劇增添了一絲黑色幽默——烏托邦建設者的血與淚,最終成就了他們最初反對的商業文明。
儘管票房失利,《伊甸》依然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作品。
漢斯·季默的史詩配樂為弗洛雷安納島營造了陰鬱壓抑的氛圍,電影的色彩校正也為這種氛圍增添了深度。
也許,這纔是伊甸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人性經不住考驗,但文明值得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