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薦一部質感不錯,畫面唯美的法國新作。
——《大洪水》
1792年,法國大革命浪潮席捲巴黎。
曾經的國王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不再是凡爾賽宮的主人。
而是被革命者囚禁在陰冷的聖殿塔監獄。
吉安盧卡·約迪塞執導的《大洪水》將鏡頭對準這對夫婦被審判前的最後歲月。
以貼身男僕克萊裡的回憶錄為藍本,還原了舊制度崩塌時的壓抑與掙扎。
影片始於王室成員被押送至聖殿塔的場景。
路易十六(紀堯姆·卡內 飾)身形臃腫、神色迷茫,與昔日威嚴形象形成巨大反差。
瑪麗王后(梅拉妮·洛朗 飾)雖竭力維持體面,卻難掩對未知命運的恐懼。
他們與一雙兒女、路易的妹妹伊麗莎白夫人被關押在狹小牢房,每日忍受革命衛兵的監視與羞辱。
導演透過幽暗的長廊、斑駁的石牆和刺耳的鎖鏈聲,構建出令人窒息的囚徒日常。
隨著審判臨近,路易十六的處境愈發艱難。
他曾試圖向國民公會解釋自己的立場,卻因優柔寡斷的性格被革命者視為“叛國者”。
瑪麗王后則在孤立中逐漸崩潰,夫妻關係因絕望而愈發脆弱。
影片高潮聚焦於路易被押赴斷頭臺前的告別。
他笨拙地擁抱哭泣的子女,顫抖著寫下遺書,最終在暴雨中走向死亡。
而瑪麗在孔西埃熱裡宮的獨白,則成為舊時代消亡的最後一曲輓歌。
約迪塞刻意避開凡爾賽宮的奢靡敘事,轉而用冷色調與極簡構圖凸顯王權崩塌後的荒誕。
為貼近歷史,卡內每天花費四小時穿戴假肢與填充服,塑造出路易十六標誌性的肥胖體型。
洛朗則透過緊繃的肢體語言,演繹出瑪麗從高傲到絕望的轉變。
影片大量參考克萊裡日記中記錄的細節,例如路易堅持親自教導兒子拉丁文、瑪麗偷偷藏起家族肖像等場景,讓歷史人物多了幾分人性溫度。
作為歷史題材的一次實驗,《大洪水》的價值或許不在於“還原真實”。
而在於揭示王權跌落神壇後的普遍困境。
當榮耀與特權消散,任何人都不過是洪流中的一粒塵埃。
這種對脆弱人性的凝視,讓影片超越了簡單的善惡敘事。
0則評論